在刚刚落幕的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锦赛上,中国速度滑冰队表现亮眼,19岁小将张悦在女子1500米项目中以1分54秒32的成绩摘得银牌,刷新个人最好成绩的同时,也为中国队实现了该项目世锦赛奖牌“零的突破”,荷兰名将伊雷妮·斯豪滕以1分53秒88卫冕冠军,日本选手高木美帆位列第三。
本届世锦赛在挪威哈马尔举行,作为冬奥会后的首个世界顶级赛事,吸引了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选手参赛,中国速度滑冰队派出12人阵容,由冬奥冠军高亭宇领衔,重点冲击中短距离项目,比赛首日,张悦便在女子1500米预赛中滑出1分55秒07,以小组第一强势晋级,决赛中,这位来自黑龙江的年轻选手从外道出发,前两圈采取跟随战术,最后一圈突然加速超越加拿大选手瓦莱丽·马尔泰斯,最终以0.44秒之差惜败斯豪滕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站上世界大赛领奖台,感觉像做梦一样。”张悦赛后接受采访时难掩激动,“教练组赛前制定的变速滑行策略非常有效,最后200米听到现场中国观众的呐喊,腿都不觉得酸了。”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颖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张悦的突破标志着中国速度滑冰“新生代已具备与世界强队抗衡的实力”。
男子组比赛中,高亭宇在500米项目上以34秒41获得第四名,与奖牌擦肩而过米博体育平台,韩国选手车旼奎以34秒12夺冠,日本选手森重航和加拿大选手洛朗·迪布勒伊分获二、三名。“起跑环节的微小失误影响了整体节奏,”高亭宇坦言,“但本赛季我的状态正在逐步回升,接下来会重点改进弯道技术。”
值得关注的是,本届赛事中各国选手的装备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,荷兰队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定制冰刀鞋,日本队则展示了新型减阻连体服,中国代表团技术顾问王建国透露,国内研发的“风刃系列”竞速服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,“这种采用航天材料的服装能将空气阻力降低8%,预计明年投入实战”。
在团体追逐赛方面,由韩梅、李奇时、赵欣组成的中国女队以2分58秒76获得第五名,较上届提升两个名次,男子团体则因交接棒失误排名第八,荷兰队包揽男女团体金牌,延续了在该项目的统治地位,国际滑联技术委员会主席埃里克·伦德赛后评价:“亚洲队伍的技术细腻度显著提升,未来可能改变欧美选手主导的格局。”
赛事期间,中国队的科学训练体系引发外媒关注,德国《冰上运动》杂志专题报道了中国队引入的“数字冰场”系统——通过高速摄像头捕捉运动员每个动作,AI实时生成改进建议,主教练李琰透露,这套系统使训练效率提升30%,“比如张悦的蹬冰角度从原来的42度优化至38度,单圈成绩因此提高0.3秒”。
随着米兰冬奥周期开启,各国纷纷调整人才培养策略,本次世锦赛奖牌得主中,25岁以下选手占比达65%,较上届增加17个百分点,中国速滑队领队王濛表示,队伍已启动“青苗计划”,每年选派20名青少年赴荷兰海伦芬训练基地集训,“2026年冬奥会的目标是至少三个小项进入争冠集团”。
赛场外,速度滑冰的商业价值持续升温,本届世锦赛全球收视人次突破2.3亿,中国区独家转播平台咪咕视频创下单场直播460万观看量的纪录,据业内人士估算,张悦的银牌可能带动其个人商业价值增长超千万元,安踏、华为等品牌已向其抛出代言橄榄枝。
国际滑联宣布下届世锦赛将在美国盐湖城举行,这座海拔1300米的“高原冰场”有望催生更多世界纪录,中国速滑队次日将转战加拿大卡尔加里,参加世界杯分站赛,正如张悦在社交媒体写下的:“银牌不是终点,而是告诉世界——中国速度正在加速!”